陈先枢专栏 | 南轩文化园的文化

  2017年11月5日,位于宁乡巷子口镇官山村罗带山的南轩文化园正式开园。南轩,南宋大理学家张栻的号。文化园的主体建筑为南轩书院。书院背面的大山便是张浚、张栻父子的长眠之地,其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张魏公祠和南轩夫子祠在书院院落的中轴上。书院内有求实堂、学习斋、南轩阁、紫岩阁等。文化园还营造了书院路、官步桥、南轩湖、南轩牌坊、沩水坝等景点。南轩文化园背靠罗带山,面朝沩水,青山绿水之间,宛如一幅水墨画。

南轩文化园 陈先枢摄

南轩书院内南轩祠 陈先枢摄

  张栻(1133—1180年),字敬夫,一字钦夫,号南轩,宋汉州绵竹(今属四川)人。乾道初,主讲长沙岳麓书院。后入朝为官,旋落职还潭州,仍主讲岳麓书院。著有《论语解》《孟子说》《南轩集》等。

张栻画像

 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的长子。张浚(1097—1164年),字德远,世称紫岩先生,封魏国公。张浚曾在宋高宗、孝宗两朝供职,绍兴五年(1135年)任宰相,同年至潭州,与岳飞等共破杨么义军。后因力主抗金,遭到秦桧等排斥,长期被贬湖南永州等地。隆兴二年(1164年)八月,张浚在江西余干一病不起,写遗书给其子张栻、张杓说:“吾尝相国,不能恢复中原,雪祖宗之耻,即死,不当葬我先人墓左,葬我衡山下足矣!”几天后溘然长逝。张栻兄弟遂遵父遗嘱,将他安葬宁乡县的罗带山之麓。官山村之名也由此而来。

张浚画像

张浚、张栻父子墓园  陈先枢摄

  张栻虽生于西蜀,实长于南楚,八岁便随父离开故里,来到长沙。后定居长沙城南妙高峰,张浚将其私家花园命名为城南书院。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春,朝廷命张浚在湖南路任便居住,张栻亦随父从永州贬所回到长沙。不久,他奉父之命,前往衡山文定书院拜胡宏为师,请教二程(程颢、程颐)之学。张栻经名师指点,学业大进,后来成为与朱熹、吕祖谦齐名的大理学家,号称“东南三贤”。他对宇宙的构成、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,特别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组织一个和谐而理想的社会,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在南宋理学阵营中最具特色的湖湘学派,开创者是胡宏,确定湖湘学派地位并称之为“湖湘学最盛”的则是张栻。

张栻手迹

  城南书院因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而声名远扬。当时的城南书院,名为书院,实为私家园林,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“城南十景”。丽泽堂、书楼、养蒙轩、月榭、卷云亭,集楼台堂榭之胜;又有绿竹成阴的琮峥谷、高邱层观的南阜、一池如碧的纳湖;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。

妙高峰卷云亭旧址  陈先枢摄

  张栻写有《城南即事六首》《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》,其中一咏云:

  无言桃李也成阴,叶底黄鹂自好音。一缕炉烟清昼永,韦编卷罢短长吟。

  南宋重建岳麓书院的湖南安抚使兼潭州知州刘珙对张栻十分器重,曾多次举荐张栻,直到病危时还上奏推荐,认为“张栻学问醇正,可以拾遗补阙,愿亟召用之”,因而委张栻以岳麓书院主教的重任。乾道元年(1165年),学成后回到长沙、正在城南居家授徒的张栻也对刘珙重修岳麓书院极为称赞,并率士子前往观看,因“爱其山川之秀,栋宇之安,徘徊不忍去,以为会友讲习,诚莫此地宜也”,故欣然接受了主教岳麓的任务。张栻主持岳麓书院后,长沙成为湖南的文化中心,湖湘学派达到极盛,江南各省包括偏僻的四川都有众多士人远道来湖南求学。湖湘学派名声日增,以至人们都“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”。

岳麓书院讲坛,正面为张栻所撰《岳麓书院记》 陈先枢摄

  而在这时,产生了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一桩千古佳话——朱张会讲。乾道三年(1167年)秋,朱熹从福建崇安出发,行程1500公里,来到长沙岳麓书院,受到张栻的热情接待。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,两人朝夕晤谈,往返于位于湘江两岸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之间,朱张渡由此而来。两人“举凡天地之精深,圣言之奥妙,德业之进修,莫不悉其渊源,而一归于正大”。谈得兴起时,两人竟通宵不眠,以至三天三夜未合眼。经过反复的切磋论辩,两人见解趋于一致,虽有分歧,但双方都得到很大的启发。朱熹后来在自己的书信中多次谈到这次湖南之行:“去冬走湖湘,讲论之益不少”;又说:“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,从游之久,反复开益为多。”

朱张渡老照片

  从此,教育便成了张栻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。张栻一生中虽有近十年的官宦生涯,但他总是把教育作为他政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在办学过程中,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稿,对教育的目的、原则和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主张,成为他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同他的理学思想一样,张栻的教育思想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地位。

  张栻的教育思想,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,主张以“成就人材,以传道济民”为方针;在教学程序方面,主张由浅入深,由低到高;在教学内容方面,强调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基本教材;在教学具体方法上,主张循序渐进、学思并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;在知与行的关系方面,主张“知行并发”。黄宗羲曾评价张栻的思想是“见识高,践履又实”。正是这种思想,对后世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从明清到近代,长沙及整个湖南地区在湖湘学派教育背景下,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,这是一个令人惊叹而又深思的历史现象。

  张栻还是一位诗人,为湖湘留下大量诗作。清风峡位于岳麓山之东麓,清康熙《岳麓志》载:“清风峡在岳麓寺前,双峰相夹中有平壤,纵横十馀丈,紫翠青葱,云烟载日。当溽暑时,清风徐至,人多憩休,故名以此得。”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时,常来此游憩,作有《清风峡》诗,后人将其镌刻在岳麓山放鹤亭中。诗曰:

  扶疏古木矗危梯,开始如今几摄提。还有石桥容客坐,仰看兰若与云齐。风生阴壑方鸣籁,日烈尘寰正望霓,从此上山君努力,瘦藤今日得同携。

岳麓山放鹤亭石刻  陈先枢摄

  从长沙东屯渡过浏阳河,沿今远大路往东约5公里有一处地名叫张公岭,原有张氏祠堂。旧志载,过东屯渡十余里有梅坞,而梅坞的主人正是张栻。张栻《梅坞诗并序》其序云:“旧闻长沙城东梅坞甚盛,近岁因买园其间,念欲一往未果也,癸巳(1173年)仲冬始与客游,过东屯渡十余里间,玉雪弥望,平时所未见,归而为诗以纪之。”诗前几句云:

  半生客荆楚,历览非一隅。宁知城东路,有此梅万株。瘦马路晓寒,清风起菰蒲。度溪上平坂,顿觉景物殊。

  《梅坞诗并序》确证张栻于南宋乾道九年(1173年)“过东屯渡十余里”“买园其间”“我有十亩园,丘壑正盘纡”。淳熙间,张栻被召为吏部员外郎,离开长沙,梅坞逐渐荒废。但当地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惠泽星沙大地的大儒,张栻梅坞所在的地方便被称为张公岭。

【作者:陈先枢】 【编辑:黄能】
关键词:陈先枢专栏
>>我要举报
晚报网友
登录后发表评论

长沙晚报数字报

热点新闻

回顶部 到底部